蜀汉未能完成统一,难道是隆中对说错了吗?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客观分析,具有非常高的战略价值,但是刘备后来为何没能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来完成统一呢?
关于《隆中对》,他是指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是蜀汉集团的战略大方针 。蜀汉后来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构想进行发展、扩张的 。但是,后来遭遇了重大挫折,这个战略构想后来也就破产了 。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隆中对自身就存在缺陷,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曹操已经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赶跑了刘备,并在头一年出兵乌丸取得胜利,河南河北的其他诸侯势力灰飞烟灭 。在中国北方已经全部控制在曹操之手 。
孙策自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东渡,斗转江东无敌手,孙权继位后,对内平定山越,对外攻夺庐江江夏等战略要地,经过七八年的经营,已经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
除这两家外,刘表占据着荆州的绝大部分,刘璋占据着整个益州,张鲁拥有汉中,马超等统治凉州,刘备此时仅仅作为游军仰食于刘表,被刘表安排在新野抵抗曹操 。这几家的兵力,曹操大约有二十万,刘表至少七八万,孙权刘璋也该有这个数,张鲁马超的兵力可能少些,五万左右应该没问题,至于刘备,能有万人就很不错了 。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隆中对 。应该说诸葛亮的设计非常大胆 。从力量的对比上,刘备其实那一家都比不上,要想翻身,就得像诸葛亮所说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刘备,应该是认为“人谋”方面有法可想 。
在几家诸侯的家主中,曹操的能力是不容质疑的,就算是同等条件下,要刘备取得优势也不容易,何况现在曹操的力量数十百倍刘备 。所以,隆中对不可能让刘备直接重新回到中原和曹操争斗,把曹操列为大敌而趋避之是唯一的办法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江东有大江之险,而且孙氏在江东经营了十多年,有智谋有勇略能治国的人一串一串的,外人想要动摇岂是易与?所以隆中对不愿涉及和东吴的冲突 。
荆州的刘表,曹操说他是“自守贼”,郭嘉说他是“座谈客”,诸葛亮在这里也说他“非其主”,能力不怎么样,诸葛亮自然要打他的主意 。刘表不但没有远略,而且治理下的荆州暗潮涌动,有刘琦刘琮的长幼之争,有蔡瑁等亲曹派的包围,使得刘备有了可乘之机(由于曹操的南下,刘备没有能够把握机会,历史不容假设,就不往下想了) 。
刘璋“暗弱”,不仅表现在益州吏治混乱,豪强兼并,而且表现在益州士众离心,所谓“智能之士思得明主”也 。至于张鲁,尚不在诸葛亮的考虑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