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四 )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
然而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
凭将清泪洒江阳 。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
殷勤且更尽离觞 。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鉴赏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 。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 。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 。‘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 。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顾随文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 春天|2022年春天为什么这么冷
- 好的人生,都需要这几样配置(深度好文)
- ?武汉|为什么武汉3月还这么冷2022
- 不是因为后悔,而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结局
- 为什么要多读书,这10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 孩子是只流泪的蜗牛,当你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就来读读这篇文章
- 这样的女人,才是让他忘不掉的女人
- 过年之后,请把这四种内耗,扔出去
- 刺客|世界十大刺客,全球十大刺客的故事
-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