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意如此难做”的短文诗词有哪些( 四 )


六、《从小事做起的王永庆》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 。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 。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 。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 。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 。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 。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 。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 。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 。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 。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
七、《腾讯五兄弟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 。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 。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 。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 。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 。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 。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 。“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 。”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 。“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 。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 。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