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大地之歌》中的歌词源于哪几首唐诗?

《大地之歌》包括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歌词选自李白的《悲歌行》;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歌词选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
第三乐章《青春》,歌词选自李白的不明诗篇;
第四乐章《美女》,歌词选自李白的《采莲曲》;
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歌词选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
第六乐章《永别》,歌词选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止》和王维的《送别》 。
链接:《大地之歌》是古斯塔夫·马勒整个交响音乐文献中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 。马勒在这部作品中终于将自己毕生主要运用的两种音乐体裁——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1907年夏天,他根据汉斯·贝格的《中国之笛》中李白、钱起(长期以来误作张籍,最近我们确证为钱起)、孟浩然和王维所作七首德译唐诗创作的 。
“中国古诗词大会”中,李四维和陈更在争夺擂主的时候,用的古诗是哪几首?中国古诗词大会李四维与陈更争夺擂主的古诗

能否介绍一下创作<<大地之歌>>交响曲的马勒?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 。他的交响曲作品气势磅礴,乐思纷纭 。他的指挥艺术深刻严谨,一丝不苟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是根椐我国唐诗创作的 。1998年德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大地之歌》之后,马勒的音乐名声在中国与唐诗交相辉映,广为传诵 。但是《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所据的唐诗原诗和作者长期无人知晓,成为诗乐“斯芬克司”之谜 。
为了破译这个涉及音乐、诗词学、翻译学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二十世纪之谜,首先要研究马勒和他的《大地之歌》 。
从小就迷恋音乐1860年7月7日,马勒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的卡利希特(Kalischt)村 。父亲伯恩哈特· 马勒(Bernhard Mahler)原来是马车夫 。他一面赶车,一面学习,甚至学了一点当时很吃香的法语,嬴得“御车学者”的雅号,后来成为一位教师 。母亲玛丽·马勒(Marie Mahler),是肥皂制造商的女儿 。父母生了14个子女,其中8个子女夭折 。马勒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是在离出生地40公里外摩拉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伊赫拉瓦(Iglau)度过的 。当地主要讲德语 。他家里有一个书柜和一架钢琴 。书柜里装满古典和当代名著,供他阅读,而且也有条件学钢琴,使马勒较早受到文学和音乐的薰陶 。
马勒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 。他光凭耳听记住各种音调和歌曲,就能用手风琴演奏 。据马勒回忆,“我在3岁时就有一架手风琴 。有一天早晨,军乐队从家门口经过 。我听到军乐声,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只披了一件短衫,就拿着手风琴跑出去,跟在士兵后面行进了很久,直到两位邻居在市场上把我挡住 。当时我一点也不害怕 。他们答应把我带回家,条件是要我用手风琴拉军乐队的歌曲,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他在6岁时就开始跟剧院指挥维克托林学钢琴,后来师从钢琴教师布鲁希 。1870年10月13日,马勒第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公开演奏钢琴曲 。马勒在中学里仍然迷恋音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除了继续搞音乐和作曲以外,没有学到什么 。1874年4月比他只小一岁的弟弟厄恩斯特·马勒(Ernst Mahler) 因心包积水早逝,使马勒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情景,久久难忘 。
维也纳的大学生活
1875年9月马勒进入 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 。他在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并开始精通作曲 。第三年上克雷恩(Krenn)的作曲班,获得作曲奖,1878年6月毕业 。马勒在1875年曾观看瓦格纳歌剧《汤豪舍》(Tannhauser)的演出,对瓦格纳推崇备至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音乐天才,在音乐学院毕业后,竟然放弃音乐生涯,一心想当诗人 。
于是,马勒在1878年 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奇怪的是,他并不重视上哲学课,而是经常去森林散步,似乎大自然才是他的哲学课堂 。但他并不忽视参加社交活动 。当时在青年中流行社会主义和素食主义思潮 。维也纳一家素食酒店就成为青年们聚会之地 。维克托·艾德 勒(Victor Ad ler)医生,当时还不到30岁,就毅然放弃行医,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 。他是青年的中心人物,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 。马勒 经常参加这种聚会 。他总是夹着一叠书或音乐作品走进酒店,言谈机智风趣 。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勒有较大的影响 。据埃玛·艾德勒(Emma Ad ler)回忆,“马勒虽然总是同政治生活和政党保持一定距离,同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同情社会主义 。在1901年选举中,他不顾自己皇家歌剧院院长的身份,公然投票支持社会主义候选人维克托·艾德勒” 。但是,马勒既没有卷入社会主义运动,也没有读完大学,就决心找回他情有独钟的音乐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