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于药文化的古诗谢谢

一、中国古代史籍浩瀚,诗文精品数不胜数,其中有一些“中药诗”和“中药文”风格独特,足称工巧,读这些古人篇章,既可让人欣赏到中药文的文学性,又可增加中药知识,甚至还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笔者从古代中药文中摘出一篇以描写战争为题的中药文,与读者共赏 。
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水贼反,自号威灵仙,与辛夷前胡相连结,犯天雄兵,上谓生曰:‘豺狼毒吾民,奈何?’生曰:‘此小草寇,臣请折笞之’ 。上大喜,赐穿上甲、犀中带,问‘何时当归’?曰:‘不过半夏’ 。道帅兵往,乘海马攻城,大战百合,流血余数里 。令士卒挽川弓,发赤箭,贼不能档,逐走,绊于铁蒺藜,或践滑石而踬,悉追斩之,惟先降者独活,以延胡索系之而归,获无名异宝不可胜计,上迎劳生曰:‘卿平贼如剪草,孙武不能过也’ 。”
这篇仅二百来字记载宋代当时一次战斗经过的中药文,暗含水贼、威灵仙、辛夷、前胡、天雄、草寇、穿山甲、犀角、当归、半夏、海马、百合、川芎、赤箭、蒺藜、滑石、独活、延胡素、无名异、剪草等二十几味药名,真可谓短小精炼,独具妙工,读后耐人寻味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二、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 。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 。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 。“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象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只取经成功返回唐朝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
在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
三、药名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日雨露一回香;
牧童去取国公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

【求有关于药文化的古诗谢谢】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时,门外户悬白头翁 。
四、白居易的《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 。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其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土,官至刑部尚书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娘也能听懂 。涉及咏药诗作多达百首,为唐咏药诗之冠 。《采地黄者》是其中之一,他并非沤歌地黄这一味中药的功效,而是和他的《卖炭翁》一样,通过采挖地黄这一具体过程,把采挖者那种艰辛和痛苦的生活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的意思是说,今年春天不下雨旱死了麦子,去年冬天霜来得太早,损伤了麦苗的分蘖 。年底了家里没有吃的,只好到野地里去采挖一种药材枣地黄 。挖它有什么用处?想拿它去换点口粮 。天刚亮就扛着锄头到山野里去,可是采来采去挖到天黑筐子也没有装满 。拿到富贵人家,卖给那些白白胖胖的子弟 。讨好人家说:,"买下这地黄吧!拿来喂你们的肥马,可以使它的毛色光泽发亮,都能映照到地面上 。我别无他求,只想换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粮,以解救全家苦于饥饿的肚肠 。"全诗叙事,曲折动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作者通过采地黄一事,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