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中梅花的意向|精确( 四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 。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 。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 。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 。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 。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 。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 。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