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上具有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例子( 二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
四、诗人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囚绿记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与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古诗中“子规”的意象: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 。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这个悲剧性的经历 。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 。人们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
中外史上具有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例子

扩展资料关于子规的神话故事:
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 。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 。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 。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 。
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 。
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戊”,俗称杜鹃花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鹃鸟
有关革命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夏明翰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

【中外史上具有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例子】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