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古诗词( 五 )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 。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
5、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唐代: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推荐一首长篇的中国经典古诗词推荐: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

  1. 关于《蒹葭》,论述已然不少,它的知名度足以撑起半部《诗经》 。作为诗三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在流传的长度与广度上都让一般诗作不可企及 。从古至今对于《诗经》的流传和研习上,无论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亦或是浅显的诗文赏析,《蒹葭》都是重中之重 。其可深可浅的品读方式赢得了阅读者的交口称赞,也衍生出了许多文学周边 。
  2. 正如《诗经》中大多数诗一样,古人对《蒹葭》的主旨也有很多解释,讽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一项,倾全力保周平王东征的秦襄公不幸中招,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理由令人不可思议 。而在今人眼中,《蒹葭》是纯粹的情歌,主旨简单明了 。但我想聊的不是考证它的主旨究竟为何,关于这一点且留给学术研究者去辨明 。我所关心的,是《蒹葭》为什么会广为流传,且传唱不衰 。我想,首先在于它语言表达上的通俗易懂 。《诗经》令今人望而生畏之处主要在于词汇的艰深 。虽然许多词汇在成诗的年代只是大众语言,但时代变迁,语言变化太大,许多词汇已经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书本文字间也变得难寻 。因此,表达上原本简单明了的诗文就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变得艰深而晦涩 。但,汉语的变化具有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传承性,不是所有的词汇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那些保留下来且词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的,决定了诗歌本身的传承度 。《诗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类的诗句就可以穿破千年鸿沟,直接站在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面前,它原始的姿态勿须变形或异化,只那展现的一刹那便可令我们会意神往 。
  3. 《蒹葭》在读者心中书就了一幅画卷,这画卷被永远保留在文学的历史中 。让我们先还原一下这幅画卷的景象:我们似乎看得到一个孤独的人,他正站在蜿蜒奔流的河水边,身旁是白芒似雪的芦苇 。这是一个深秋的黎明,清冷的露珠在芦苇上闪着微白的光,凝结成一层淡淡的白霜 。他的目光望向河水那遥不可及的彼岸,河上雾气朦胧,看不透世间影像 。但他知道他恋慕的人就在那一侧,也许也在望着他,也许停留在河水对岸的某个地方,心中思恋着他 。太阳东升,雾气渐渐消散,他再禁不住思念的折磨,逆流而上去寻找她的身影 。然而仍是不可得的,再顺流而下继续追寻 。他仿佛看到她了,就在河水中央,仙姿绰约,神韵悠然 。他努力地奔向她,她却再次消失在视野中 。带着失望他反复地追寻,追寻中感受着哀愁与落寞 。明明她就在眼前,为何却永远那般不可触及!

长篇古诗词大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