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写诗的风格( 三 )


杜甫的诗的风格是什么?杜甫的诗的风格主要有:

  1.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 , 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 , “体沉郁之幽思 , 文丽日月” , 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 。例如“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2.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 , 是兼备多种风格的 , 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 , 盖所谓上薄风骚 , 下该沈、宋 , 言夺苏、李 , 气吞曹、刘 , 掩颜、谢之孤高 , 杂徐、庾之流丽 , 尽得古今之体势 ,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 , 穷高妙之格 , 极豪逸之气 , 包冲淡之趣 , 兼俊洁之姿 , 备藻丽之态 , 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 , 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宗之潇洒美少年 , 举觞白眼望青天 , 皎如玉树临风前 。”
  3. 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 , 具有炼字精到 , 对仗工整的特点 , 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 , 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 , 题材广泛 , 寄意深远 , 尤其描述民间疾苦 , 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 , 杜诗有诗史之称 ,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 , “杜逢禄山之难 , 流雍陇蜀 , 毕陈于诗 , 推见至隐 , 殆无遗事 , 故当号为诗史”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 , 字子美 , 汉族 , 本襄阳人 , 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 被后人称为“诗圣” ,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 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后世影响: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 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兼备众体 , 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 , 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 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 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的精神 , 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 , 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 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 , 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 , 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 , 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 , 从古到今 , 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