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读后感怎么写?( 十 )


这是以克拉伦斯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 。人们往往愿意与自己感觉舒服或者美好的事物亲近,即使有时它是个“窃贼” 。对于这一点,它似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想,当初上帝赋予人喜好这一属性的时候 。为的应该是能够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吧 。所以如何能让我们在感性的趋势下,同时又保持着一颗理性的心,并不让我们的喜好成为别人从自己身上获得利益的手段似乎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吧、跟着权威走 。这是以维吉尔的话作为的喜好这一章的引言 。看完这一章,想到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想说的话有太多应该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了吧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再多的话似乎也如遇到骄阳的残雪那般无力 。我不是个愤青没有愤世嫉俗情绪,也没有力挽狂澜的伟大情怀 。只能希望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 。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这是以切斯特顿的话作为的稀缺这一章的引言 。物以稀为贵,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甚至是一种常识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但讽刺的是: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对于这一点,作者是以逆反心理来解释的 。人都是向往自由的,当这一以身俱来的权力受到侵害时,人们会采取一切的措施捍卫自己的权力 。就像作者说的: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 。当资源变的稀缺的时候,人们似乎会觉的他们失去了获得这一事物的权力,他们的自由受到了侵犯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对于他们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这一潜在的思想也往往让我们成为了一个非理性的人,往往让人们作出令自己感到后悔的决定 。可有时后悔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偿还的代价 。
看到这,对于心理学我似乎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情绪 。研究心理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人更了解别人的心理,并利用人的心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掌握别人的心理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你更好的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如果每个人运用心理学的目的都是这样,那人与人之间不是充斥的只有尔虞我诈,处处勾心斗角?这样的社会还能算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吗?我迷茫了 。不过好在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解答 。
倘若顺从业者公平公正地利用我们的捷径响应方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事实上,他们是我们的盟友,有了他们,我们能更方便地开展高效率、高适应度的生意往来 。只有那些通过弄虚作假、伪造或歪曲证据误导我们快捷响应的人才是正确的还击目标 。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办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 。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如何让人更了解人,如何让人变成一个理性的人 。而不单单只是依靠感性认识来处理事情,轻易的被人用影响力的武器所击倒 。或许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如同互惠那章中作者所提到的那个例子一样,心理学应该是让那个买了巧克力棒的人今后免遭欺骗,而不是教会那个童子军的小家伙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把他手中的巧克力棒都卖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