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唐诗宋词( 四 )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 , 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 , 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 , 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 , 都可等闲视之 , 浑不在意 。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 , 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 , 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 , 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
少年听雨歌楼上 ,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同是听雨 , 境界不同 , 感受也各异 。少年风流 , 追欢逐笑;壮年坎坷 , 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 , 人也老了 , 倦卧僧庐 , 长夜听雨 , 从此心如死井 , 万念俱寂 。“悲欢离合总无情” , 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 , 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 。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 , 梦里长青苔 。
门寂山相对 , 身闲鸟不猜 。
诗人雨中入眠 , 连梦里也长出青苔 , 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 。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 , 身心完全物化 , 世界不复存在 。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 , 虽无一字禅语 , 但处处可见禅趣 。这一类型的诗歌 , 还可举出很多 。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 , 愁边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 , 淡淡满枝花 。投老诗成癖 , 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 , 倚杖数栖鸦 。”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 , 结亦有味 。”[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 , 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 , 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 , 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 ,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 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 。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 , 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 。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 , 一切都随缘任运 , 自然适意 , 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 , 显得空中有灵 , 灵中有空 。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
综上所述 ,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 。众所周知 , 西方民族好动 , 中华民族好静 , 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 , 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 , 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 , 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 。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 , 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 , 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 。雨中有欢欣 , 雨中有哀怨 , 雨中有雅趣 , 雨中有禅思 。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 , 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
关于雨的唐诗宋词

描写雨的唐诗〖雨〗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杜甫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
〖雨〗 书名:《全唐诗》 作者:戴叔伦
历历愁心乱,迢迢独夜长 。
春帆江上雨,晓镜鬓边霜 。
啼鸟云山静,落花溪水香 。
家人亦念我,与汝黯相忘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52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