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三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 , 静中有动 , 以动衬静 , 动静结合 。第二联写物 , “明月松间照 , ”是静景 , 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 , 是动景 , 是所闻 , 动静融为一体 , 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 , 是所闻 , 用“莲动”衬托水幽 , 是所见 , 见闻交错 , “喧”“幽”互衬 , 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 。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 , 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作者用动词“照” , 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 , 用动词“流” , 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 , 用动词“归” , 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 , 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 , 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 , 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 , 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 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 , 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 , 进一步烘托了动感 , 渲染了静感 。空山是寂静的 , 而浣女是喧闹的 。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 流势增大 , 从石上流过 , 淙淙有声 ,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个“流”字 , 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 。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 , 因山泉流水声 , 使画面动中有静 , 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 , 人的加入 , 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 , 一群浣女回家路过竹林 , 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 , 画面静中有动 , 借动反衬静 , 安宁而不乏生动 。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 , 桂花自开自落 , 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 , 景色繁多的春山 , 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 , 亮光一显露 , 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 , 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 。花落 , 月出 , 鸟鸣 , 都是动的 , 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 ,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影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这是写景诗 , 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 , 以局部衬全局 , 清新自然 , 毫不做作 。前两句“静中有动” , 写空山寂寂 , 不见人影 , 却有说话声回荡 。后两句“动中有静” , 描写光影流动 , 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 , 后以“但闻”一转 , 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 , 愈见其空;人语过后 , 愈添空寂 。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 , 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 。最后以青苔结尾 , 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 , 因此 , 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 , 空山异常幽静 。作者的描写 , 似随手拈来 , 不着痕迹 , 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
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 , 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 , 船尾跳鱼拨剌鸣 。
本诗的第四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 , 以动破静 , 愈见其静 。
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 , 有一天骑驴到郊外 , 触景生情 , 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这时候 , 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 , 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 , 万籁无声 , 一个和尚匆匆而归 , 来到门前 , 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 , 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 。就一边思考 , 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 。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的韩愈的车队 , 贾岛连忙赔礼 , 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而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 。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 , 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韩愈选择“敲” , 是为了突出“静” , 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 , 突出月夜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