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诗词 唐代的古诗( 二 )


初唐诗的特点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糜艳雕琢的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 。出现于贞观诗坛后期的上官仪,就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 。如:
【奉和山夜临秋】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却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通过物象的变化,从而带出一种绮丽清婉的美 。这种“绮错婉媚”,既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又追求声辞之美的诗歌,虽在题材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则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 。而且也成为时人效仿的对象,称为“上官体” 。
在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 。他以冷眼旁观世事,诗风平淡自然而又朴厚疏野,自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 。如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此诗也是早期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 。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首先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如杨炯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 。同时,四杰的一些诗歌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
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他们在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歌,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作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而四人之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可见杜审言在诗体方面着实很有贡献 。苏味道对律诗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如其代表作《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就是成熟的五律,描写了正月十五夜长安举行灯会的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句,镂金错采,而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至于律诗的最后定型,则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完成的 。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在初唐就已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近体诗作品 。
在初唐,还有两位诗人值得大书一笔,那就是陈子昂和张若虚 。如果说,陈子昂带给唐诗的是“风骨”,那么张若虚带给唐诗的则是“兴象”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的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诗作恢复了自《诗经》到汉魏以来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摈弃了轻薄浮艳的齐梁宫体余风,为初唐诗风的整合和开创,乃至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如:
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无论从内容还是气骨上讲,都是崭新的 。可以说,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为盛唐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
张若虚,是唐代有名的“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 。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歌行体《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