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的诗词历史 诗词的历史( 七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 。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 。“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 。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 。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 。“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 。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 。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 。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 。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 。”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
8.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简要评析]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 。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 。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 。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 。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 。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 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 。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 。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是从王的“铖畏谗口疾”(《为张 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 。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 。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已成为名句,但也有所本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即有“心若怀冰”,此处冰比作心之纯清 。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 。姚崇《冰壶诫》序言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此以冰比作当官的清廉 。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形象的设计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内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为后世所重 。全诗写送别之意不在别字,而在于表现诗人情操志向之高洁,虽流露出作者命运失意的幽怨,但最后两句却深华了主题,将诗人的人格和诗品带入了一个别样的至高境界,因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七绝绝唱 。
9.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要评析] 这首诗属于盛唐边赛诗的七言名篇 。关于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耐人用心思量 。诗人为文时,以饮酒开始,将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调 。同时,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来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此其一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 。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 。除了上面两段文字可作为论据外,尚有以下依据 。首先是《唐才子传》在评价王翰诗作时说他的作品“多壮丽之词”,首句正切此“丽”字,而后两句则切“壮”字 。其次是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 。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 。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 。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豪迈,是悲凉,还是留与读者自己去思量,去体会吧,这首诗也因主题的耐人寻味而更加增添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