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惊蛰诗词十首_叫醒酣睡的春 人民日报最美诗词四十首( 三 )


《菩萨蛮》
--刘焘
小红桃脸花中笑 。
笑中花脸桃红小 。
垂柳拂帘低 。
低帘拂柳垂 。
袅花风鬓绕 。
绕鬓风花袅 。
归路月沈西 。
西沈月路归 。

《小重山》
--赵以夫
一种分香自月宫 。
人间清绝处 , 
小山丛 。
谁将仙米掷虚空 。
丹砂碎 , 
糁遍碧云中 。
好是窦家风 。
年年秋色里 , 
又香浓 。
风流全在主人翁 。
青青鬓 , 
相映脸潮红 。
《追和杨眉庵次韵李义山》
--沈愚
纤纤斜日弄微风 , 
肠断仙山碧海东 。
鸾镜有尘空自掩 , 
雁书无路若为通 。
愁横柳叶眉颦翠 , 
泪湿桃花脸晕红 。
尽道芳年易憔悴 , 
莫教青鬓作秋篷 。

《遐方怨》
--顾夐
帘影细 , 
簟文平 。
象纱笼玉指 , 
缕金罗扇轻 。
嫩红双脸似花明 , 
两条眉黛远山横 。

凤箫歇 , 
镜尘生 。
辽塞音书绝 , 
梦魂长暗惊 。
玉郎经岁负娉婷 , 
教人争不恨无情 。
《红窗听》
--晏殊
淡薄梳妆轻结束 。
天意与、脸红眉绿 。
断环书素传情久 , 
许双飞同宿 。
一饷无端分比目 。
谁知道、风前月底 , 
相看未足 。
此心终拟 , 
觅鸾弦重续 。

《玉楼春》
--晏几道
当年信道情无价 , 
桃叶尊前论别夜 。
脸红心绪学梅妆 , 
眉翠工夫如月画 。
来时醉倒旗亭下 , 
知是阿谁扶上马 。
忆曾挑尽五更灯 , 
不记临分多少话 。
古诗《早春》的全文是什么?原诗:《早春》
宋代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 , 雪里吟香弄粉些 。
淡淡著烟浓著月 , 深深笼水浅笼沙 。
译文:早春时节 , 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 , 正好又下了一场雪 , 我在月下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味 , 赏玩梅花洁白的颜色 。
那初开的白梅花 , 浓淡深浅有别 , 夜雾和月色附着在那色浓的花朵上 , 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 , 附着在色淡的花朵上 , 就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一般 。
最美惊蛰诗词十首_叫醒酣睡的春 人民日报最美诗词四十首

扩展资料
此诗是通过梅花来歌咏早春的 , 因为梅花在春天开得最早 。首句写梅花之早 。“南枝” , 因为向阳 , 所以南枝上的梅花最早开放 。“才放” , 刚刚开放 , 也是说花开得早 。“两三花” , 只开了两三朵花 , 还是说花开得早 。
次句写花香花色 。“雪里”仍然说明花开之早 , 因为春天到来了 , 稍晚一点 , 就没有雪了 。“吟香弄粉”是说诗人在雪中仔细吟诵与赏玩着梅花的香气以及花蕊、花瓣的形状与颜色 , 这四个字显然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些”虽无实在意义 , 但是起了押韵的作用 。
后两句写梅花开放的环境 , 它们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 创造出一种朦胧美 , 同时又将花、雪、烟、月、水、沙连成一片 。
诗人不仅欣赏梅花 , 也欣赏了梅花周围诗情画意的环境 。换句话说 , 诗人在诗情画意的环境里欣赏梅花 , 自然会别有一番情趣 。这两句在对仗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 不仅三、四两句相互之间对得非常工整 , 而且各句又分别采用了句中对的形式 , 这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从强调“早”的角度来说 , 郑谷无疑是正确的 , 但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从欣赏梅花的角度看 , “南枝才放两三枝”既强调了“早” , 同时更有观赏价值 , 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 所以此诗也自有它的生命力 。
首句是“天街小雨润如苏”这首诗全文是什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 , 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 , 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 , 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 , 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 , 在北方 , 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 , 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 , 第二天 , 你瞧吧 , 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 , 留下了春的印迹 , 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 , 远远望去 , 朦朦胧胧 , 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 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 , 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 , 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 , 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 , 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 , 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 , 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 , 再象也没有 , 可走近了 , 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 真可谓兼摄远近 , 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 , 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 , 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 , 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 , 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 , 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 ,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 , 是早春时节特有的 , 它柔嫩饱含水分 , 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 , 何况“满”城皆是 , 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 , 色彩浓重 , 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 , 与一般不同 , 这是一种加倍写法 , 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 , 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 , 余寒犹厉 , 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 , 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 , 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 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 , 人们也无心看 , 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 , 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是呀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 , 能摄早春之魂 , 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 , 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 , 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 , 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