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山水的诗词 诸暨诗句( 八 )


深刻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 , 不为题缚 , 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 , 西施陷恶名 。
浣纱春水急 , 似有不平声 。
【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 , 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 , 江中有浣纱石 , 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 , 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 , 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 , 为西施翻案 。
诗立意新颖 , 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 , 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 , 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 , 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 , 准许越国求和 , 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 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 , 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 , 推翻了“女人祸水”论 , 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 , 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 , 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 , 用抒情的笔触 , 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 , 江河水涨 , 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 , 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 , 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 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 , 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 , 选用得非常得体 , 真切自然 , 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 。这一联 , 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 , 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 ,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 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 , 两诗的立意相似 , 又各具特色 。罗诗议论充分 , 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 , 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 , 不仅诉诸理智 , 而且诉诸感情 , 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 , 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
————————————————————————
西施
作者:【曹雪芹】 年代:【清】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一代倾城逐浪花 , 吴宫空自忆儿家 。
效颦莫笑东村女 , 头白溪边尚浣纱 。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没记录 , 《史记》中记载勾溅卧薪尝胆终灭吴;范蠡泛舟 , 化身为陶朱公都没提到有西施这样的美女为伴 。西施留给人们却有一段发人深思的传说 , 以倾城之姿被送入吴宫 , 在吴亡后又被范蠡携入江湖 , 过完后半生 。先苦后甜 , 是为可欣 。
这首诗的大意是:西施禀有倾城的容貌 , 沉鱼的姿色 , 却不得不孤寂地住在远离家乡的深闭的吴宫 , 怀念着家乡的山水 , 怀念着家乡的一切 。时人都只记得东施效颦的可笑 , 却没看到东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 , 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边浣纱 , 这不也正是西施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呀!
这首诗可以说是黛玉对自己现在所处境地的愁闷 , 同情西施实际实在可怜自己 。父母双亡 , 不得不远离老家寄住在外祖母家 , 一切生活都要仰人鼻息 。通过反思东施效颦 , 也抒发了自己向往平静而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 。通过小说中贾雨村所论述的正邪两气说 , 并结合黛玉的身世 , 要是黛玉托生为男子身 , 一定会是逸士高人 , 陶渊明一类人 。这种思想从书中的赋诗是很明显能看出来的 , 所谓“名园筑何处 , 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 , 添来景物新 。”、“孤标傲世偕谁隐 , 一样开花为底迟? ”菊花诗可说是黛玉寄托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