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词 诗词分析( 五 )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分析诗词 诗词分析

诗词分析暮寒时节,细雨绵亘,柳条初绽,孤舟、渡头,远望故乡的方向,思绪万千 。
一起游玩古迹,回忆往事,然终究将远离 。行程千万驿,无比惆怅 。
友人离去,独自倚栏,半壶残酒,听到的细细笛曲,是否也在述说分别的往事 。自挥手道别,到泪滴船舷,半日之内,有若隔世,庄生迷梦,想来也不过如此吧 。
与南宋周邦彦词风相近,汪东论词以周邦彦为至高之境:“词至清真,犹文家之有马、杨,诗家之有杜甫 。吐纳众流,范围百族,古今作者,莫之与京也 。”(《唐宋词选识语》)[1]( p473)又云:“词家之清真,集大成者也 。夫其意绵邈,其辞宏雅,其律精微,眇合锱黍,后有作者曾莫能及 。自方千里、杨泽民作和词,四声相依一字不易,而后知音均之严 。顾其修词未工,等诸巴人下里,良未足以涉清真之藩也 。”乃与黄侃一起和清真词,自谓“诚不敢昂冀清真,以视方杨,或无多让”(《和清真词序》)[3](p376),其自信如此 。《梦秋词》所存,和清真韵者近百首,远远多于其他人 。《兰陵王》这首词是汪东早年的怀人之作,从押韵到遣词乃至情意,都明显在步趋周邦彦咏柳送别的名篇,可谓是学周词而未能去其痕迹 。
诗词分析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
【简介】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
诗词分析藉物咏怀
南宋郑思肖①《题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②趣未穷③ 。宁可枝头抱香死④,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释:①郑思肖:南宋爱国诗人 。②疏篱:稀疏的篱笆 。③趣未穷:趣味无穷尽 。④抱香死:含着芳香枯死 。
简析:
郑思肖是一位具有坚贞气节的诗人和画家 。宋朝灭亡后,他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 。他画兰花,多画花叶萧疏,不画土和根,以寓赵宋沦亡 。郑思肖在这首题画诗中,借菊花来寄托自己忠于赵宋王室、誓不降元的民族气节 。诗人赞颂菊花孤傲独立,即便枯死枝头,也能不被北风吹落 。“菊花抱香死枝头”的精神,正是诗人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精神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http://203.208.35.101/search?q=cache:_im6CDT1oWIJ:xinduxie.news365.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