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不佳心情好的诗词 描写天气不好的句子( 七 )


为什么说杜甫一生有孤独凄苦的情结,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杜甫的思想个性有关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写道:“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云 。”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杜甫的思想个性,又的确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独凄苦的原因 。
杜甫年轻时就有为天下百姓,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 。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满怀信心自吴越归家,再赴京参加贡举,却考试不第,天宝年间客居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 。天宝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进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宰相不满,让他得了个“参列选序”的替补官,这无疑又是一瓢冷水 。四十四岁时,又因诗名显赫,才被授官河西县尉,诗人辞官不拜,改任右卫率胄曹参军,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乱,遂陷叛军之中,险些被杀 。至德二年(757)逃难的杜甫在凤翔追上皇帝,拜为左拾遗,因仗义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点问斩 。安史之乱后,皇上也有几次安排杜甫为官,但诗人都是报之离官、弃官、不赴的态度,其原因,宋祁说得很清楚:“放旷不自检”,有远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怀,却没有权势地位和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时理论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视;“挺节无所污”,受尽磨难,生活艰苦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伤时桡弱”,忧国忧民,伸张正义,痛恨贪官污吏 。如此的思想个性,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他孤独凄凉,潦倒终穷 。
杜甫颠沛流离到夔州,已是穷困潦倒,老病缠身 。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每流落一处,其孤独感总是形影相随,他的这些情愫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也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楼》)“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
杜甫在写《登高》的前些日,写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说是《登高》的准备 。《九日(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释《九日(一)》:重阳节时,一个人孤独饮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叶虽多,但没有亲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没有开放的必要 。那远处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时啼哭,使人肝肠欲断;故乡的白雁在秋霜时节飞来召唤,游子能归家吗?弟妹流离不知音讯,战乱和病痛都来催我性命!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独”的情结蕴籍已久,而《登高》却是这个情结的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现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结是怎样表现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也通悲愁)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其深沉了 。

【气候不佳心情好的诗词 描写天气不好的句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承接五六句的意义,并在深沉的孤独悲秋中作结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终于归结到艰难苦恨,时势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
偏爱夔州山水情
《登高》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种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郁悲凉,在杜甫的诗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诗中也很难寻到如此气势的对句 。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笔,与他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有紧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