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谨小慎微的一代名将 智勇双全 活跃于明朝的北部边塞上 在土木堡被怀疑私通蒙古( 二 )



正统十四年,瓦剌四路进犯,明军屡败,英宗决定亲征,仓促准备后,约二十多万大军即从京城出发,直奔大同,未见也先主力后,粮草不济,又立即班师回京,到达土木堡时,由于战力、路线、水源等诸多问题,被瓦剌军合围,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本人也被生俘 。
英宗到达大同开始北还后没多久,也先就迅速回兵进攻了大同,大同是军事重镇,同宣府地位不相上下,大同都督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等将领都已在七月十五日领兵出战时兵败将亡,大同城内只剩下副总兵郭登成为指挥官 。在瓦剌的强攻下,大同城内残余的明军死伤大半,能保住城池不失已是郭登指挥有方,遑论再派援军为英宗解围了 。
也先清除了可能增援英宗的大同守军的威胁后,就开始尾追回师的明军 。宣大防线以宣府大同为镇城,一路修备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堡,除此之外就无险可守,以平原为主,英宗率领的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和也先骑兵为主的瓦剌军队在平原上对决的话,结局可想而知,所以明军在没有周密准备下,不可能在平原上主动与瓦剌对决,这也是军事常识 。
然而在土木堡之变中,杨洪的表现引起了后世的争议 。“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是宣府最高指挥官 。英宗御驾北征至沙岭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 。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围困时,宣府并未被瓦剌攻击,而宣府乃重镇,配置兵力为九边之首,当时至少有三万步兵,一万骑兵以及各种火器 。如果再收集一下溃兵和附近友军,可以派出一支强大的部队进行支援 。但事实是宣府总兵官杨洪“惊惶无措,闭门不出 。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 。
宣府到土木堡的距离,只有区区不到五十里路,并且明军被围困后,并没有马上崩溃,而是与瓦剌相持了二到三天之久,最后由于没有水源才导致奔溃 。三天的时间,足够杨洪打探到消息,做出决断并急行军赶到土木堡,而他并没有这样做 。

有人认为,即使杨洪率兵去救,也是杯水车薪,只会被瓦剌围点打援送人头而已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在宣府至土木的路程上,确实适合骑兵机动作战,率兵救援的确有很大风险,还面临着救驾不成,宣府反而被乘火打劫失守的可能 。但杨洪乃是边关宿将,应该将所有可能性考虑到并作出最合理的应对,对久受君恩的他来说,皇帝面临包围乃至消灭的命运,作为臣子,一兵一卒不发显然有点说不过去,是掉脑袋的罪名,事后也必将被清算 。
事实上土木堡之变后杨洪就与石亨一起被下狱了,只是后来代宗登基,在于谦的保举下,又将他俩从牢里放出主持军事 。这一点,在事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摘取于谦与李贤的观点可作代表,于谦认为:幸存宣府一城,有洪以守之,虽不救土木之危,以解君父之难,然足以为京师及居庸之应援,接大同等处之声势 。李贤认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视君父之难略不为急,所存可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