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诗词格律 诗词木兰花和七律有什么区别词牌木兰花和七律都是七( 三 )


或不押韵都可以) 。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
韵 。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 。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 。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
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 。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 。
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 。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 。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 。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 。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
详情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njAx1MRbLXGrdoeT7iSq5NbWz8zfmOkCweabtudk6Jv-cPglzF0rbUXYPsN4Pd_vRzxvCF3_gqAbCYayEBDKtAeKfvJ9AhDVD7oKg6x9r3###
为什么宋代好多女子写的词都没有词牌,并且都为《减字木兰花》?你的问题问得很好,可见你的观察很细,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到词代女词人,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李清照,即易安居士 。你能观察到其他女性词人(虽然名气不大,多数是昙花一现),真是难能可贵 。你的例子找得也很好,我在回答你的问题时,也帮助了我自己,因为我正在写一篇关于宋词论文,上网查资料时发现了你的问题,于是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
之所以宋代好多女子写的词都没有词牌?
是因为:
女性在封建社会不受重视,受教育者少之又少,能进行创作的则更少了 。她们的作品也多数不被认可 。所以传世量不多 。有些女性文人,再进行所谓的诗词创作时,态度也不端正,只当游戏而已 。故诗词格律一般不够精严 。有时写作时并不想好词牌,而是词牌套用 。故出现很多词无牌的现象 。但这种情况在宋词中也是不多见的 。一般情况下,即使无牌,后人也可以根据其词的格律,猜出词牌名称的 。
之所以很多词牌为《减字木兰花》,是因为:
宋代的女性词人不多,顶顶有名的只有李清照一人,其他所谓女性词人,多数为歌女(如你举的例子中的淮上女就是一歌女)民女(蒋兴祖女应该就是此类,但我没听过此人,只是从按照宋女词人命名的方法推断,她应该是蒋家后人)等 。宋代的娼妓文化是很兴盛的,歌女们演唱的曲子,实际上就是词 。到如今,宋代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还记载着一些词的曲谱 。王菲在春晚上(哪年的春晚我忘了)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虽然不是还原古音,但其节奏和宋词长调的唱法是相吻合的——这都说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 。那么,既然我们今天有流行歌曲,那么宋时也有流行歌曲!
《减字木兰花》这个词牌的母本是《木兰花》 。《木兰花》这首词就词牌而言,是小令,小令的特点就是演唱时节奏短促,欢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间小调,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俗曲,这样的曲子自然只适合民女或歌女演唱了,正因为是在民间流传,波及面大,上口容易,所以人们纷纷效法其格式,进行填词创作,再加之本身曲子的特点,在当时的特定人群中流行是自然不过的了 。
但需要注意的是,《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 。因为其字少,律宽,所以深受女子喜爱,毕竟在宋代,受过教育有女子不多 。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你的困惑 。
辛弃疾 木兰花慢按全文翻译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是否去了那遥远的地方?是否另外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见月亮从东方升起?是不是苍天之外,还有天地空阔无边,只一阵风就把月亮送到那儿去了?月亮没有根谁能栓住它?嫦娥久寡不嫁,谁把她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