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感受诗词的魅力200( 二 )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
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
“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
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 。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 。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
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
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 。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
(生又开始读诗了 。)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 。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