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注释的5首古诗,带注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
(3)蹊(xī):小路 。
(4)娇:可爱的 。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
(7)江畔:江边 。
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注释]
(1)秋风引:即秋风曲 。
(2)萧萧:风声 。
(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树木,羁旅他乡的我最先敏感地听闻 。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 。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