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有关的诗句( 二 )


作者:李白
晋家南渡日,次地旧长安 。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
金陵三首(二)
作者: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 。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
金陵三首(三)
作者:李白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浪淘沙
作者:李煜
往事只堪哀!
对景难排 。
秋风庭院藓侵阶 。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的意思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赏析二】 全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如今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究竟留给历史什么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呢?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