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几首爱国主题的古诗词!!!要带赏析的!!100字左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
胜做一书生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谴沙场匹马还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