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仪的儿童诗( 三 )


“文明之花结硕果” 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教育活动 , 培养了幼儿知礼仪、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 全面提升了幼儿的文明礼仪素质 。在幼儿园里 , 每天都能感受到幼儿向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道别);游戏时追逐打闹现象逐渐减少;不乱扔、不采摘、不乱吐、不乱画 , 养成把纸屑、果皮、包装袋放到垃圾桶和随手拾废物的好习惯;用餐时不挑食、不交谈 , 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参与活动遵守秩序 , 不拥挤 , 不吵闹;教职工做到衣着整洁、大方、得体;师幼都能自觉爱护幼儿园环境 , 使幼儿园环境更加净化、美化 。我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至今 , 共评出文明礼仪先进班级4个 , 评选出文明礼仪标兵2名 , 文明礼仪教师7名 , 文明礼仪之星28名 , 文明礼仪宝宝36名 , 创编出“文明礼仪教育”儿歌32首 , 有468名幼儿参加了“文明礼仪教育”意愿画评选活动 , 有14名幼儿荣获了礼仪宝宝绘画创意奖 。虽然幼儿园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 把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
总之 ,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 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幼儿园必须把文明礼仪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 使孩子们真正成为文明礼仪小标兵、小使者!
关于礼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 谢谢所谓“礼不下庶人” , 并非庶人无礼 , 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 , 不能备礼 , 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 。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孔子(见孔丘)说 , 殷因于夏礼 , 而有所损益 , 周因于殷礼 , 而有所损益 。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 。孔子又说 , 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 , 但由于文献不足 , 他虽能言之 , 却不能“征之” 。孔子时代已是如此 , 后世就更无法知其究竟了 。
孔子说:“安上治民 , 莫善于礼” , 《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 , 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为政先礼 , 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 。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 , 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 , 行其政令 , 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 。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 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 。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 , 强国之本也 , 威行之道也 , 功名之总也 , 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 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 , 政事得其施” , 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 , 政事失其施” , 结论是:“礼之所兴 , 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 , 众之所乱也” 。显而易见 , 放弃礼和礼治 , 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
周公制礼 , 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 , 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 , 使孔子赞叹不已 , 宣称“吾从周” 。周人本以“尊礼”著称 , 到了春秋时代 , 王室衰微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陪臣执国命 , 封建等级制度破坏 , 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 , 礼崩乐坏 , 所以司马迁说 , “孔子之时 , 周室微而礼乐废”(《史记·孔子世家》) 。但由于周代礼制深入人心 , 仍为士大夫所向往 , 力图予以恢复 。春秋时代 , 孔子以前的人 , 如师服、内史过等 , 与孔子同时的人 , 如叔向、晏婴、游吉等 , 论礼的很多 。但论礼最多 , 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 。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 《论语》中有34处记载孔子论礼 。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 , 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 , 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 , 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 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 , 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 , 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