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夜枕上作》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四 )


鉴赏诗词蝶恋花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槛(jian四声)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栏杆依靠着绿树,春风在轻轻飘拂柳丝 。是谁在拨弄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珠帘双双飞去 。满眼看去,满天飘拂着飘落的柳絮 。红杏正在开放,霎时,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 。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惊破了我的好梦,再也无法寻觅 。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
苏轼诗词文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 。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 。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 。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 。(坡仙)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 。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 。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题解】选自《东坡七集》 。作者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道中游庐山西林寺,因题壁留诗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题解】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 。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 。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解】见《东坡七集》 。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题解】诗作于宋神宗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