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产的传说和诗歌有那些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 , 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 , ”福合埕牛肉丸” , ”新兴炒糕” , ”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 , 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 , 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 , 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 , 由一种普通节食 , 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 , 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 , 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 , 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 , 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 , 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 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 , 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 , 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 , 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 , 又好吃又耐饥.
西天巷蚝烙 , 蚝烙为潮汕传统食品 , 市场炒卖或家庭膳食均极普遍.1930年前后 , 杨二首先在升平路西天巷口营业 , 后来又有胡锦兴 , 姚老四等人相继在附近继续专卖.为了生意竟争 , 他们各自设法提高烹制技术和质量 , 形成了驰名海内外的西天巷蚝烙.蚝烙以鲜蚝(学名牡蛎)为主料 , 以鬃头肉煎成的猪油.上等雪粉.鲜鸭蛋为配料 , 辣椒酱.上等鱼露.葱粒等为调料.用料专选达濠蚝仔.雪粉.葱粒拌匀下平底锅(俗称煎鼎) , 用旺火厚箐肠部的脂肪烙煎 , 淋上蛋浆 , 并配入适量上等鱼露.辣椒酱.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品尝时放上洗净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鱼露为作料.具有外酥里嫩 , 香脆鲜美的特点.
福合埕牛肉丸 , 福合埕 , 原来是老市区的一个地名 , 在20世纪60年代 , 这里以煤铺脚陈氏的牛肉丸店为代表的”福合埕牛肉丸”就已远近闻名.牛肉丸 , 首先要把选好的牛肉去膜 , 切成厚片 , 再置肉片于大木板上 , 用木槌边捶边翻动 , 用荔枝木槌最好 , 捶肉用力必须均匀快幔适度 , 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 , 肉不黏手为度 , 非常费工夫.
新兴街炒糕稞 , 早在20世纪40年代 , 炒糕稞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头市新兴街茂成号专营闻名 , 号称老徐炒稞.用优质白米浆加工蒸熟 , 用猪油.白糖.鲜虾.猪肝.瘦肉.鲜蚝等配料 , 再加上沙茶辣酱.味精.鱼露.雪粉水.上汤炒匀注重火候 , 色泽金黄鲜艳 , 香味飘溢.
如何看待“诗词中国”原创诗词比赛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 狂欢背后的思索当代诗词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当前 , 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近10种 , 公开出版的诗词辑刊数量与此相当 , 非公开发行的诗词刊物(民刊)则不下2000种 , 数量也许在新诗刊物之上 。据公开报道 , 《中华诗词》的发行量已超过《诗刊》 , 成为当前发行量最大的诗歌刊物 。有人乐观地估计 , 近年来 , 仅每年发表于各类刊物的诗词数量 , 就比一部《全唐诗》还多 。令人不解的是 , 现当代诗词虽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 但并没有吸引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应有注意 , 也似乎没有赢得相应的读者群 , 甚至“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的说法在诗词写作圈内仍然颇为流行 。何以百年来产生的海量诗词作品难以获得读者的青睐呢?何以号称300万之众的旧体诗词写作群体 , 即使每人每两个月写一首 , 每天也能写出一部《全唐诗》的数量 , 却仍然没有获得读者的认可呢?我们不妨从中央电视台近日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找找缘由吧!一、重磅打造:诗词文化的视听盛宴众人期待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月初完成录制 , 终于在猴年大年初五的20点07分 , 由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播了!央视在春节期间 , 以如此高的规格推出一档诗词节目 , 体现了央视对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 , 对普及诗词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央视此举 , 对旧体诗词的日益升温 , 无疑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据悉 ,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 , 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主持 , 康震、蒙曼、王立群、郦波等学者担任评点嘉宾 。节目共10期 , 每期约90分钟 , 将在随后的每周五晚 , 由央视相关频道连续播出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 ,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 , 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 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 , 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 , 分享诗词之美 , 感受诗词之趣 , 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 , 涵养心灵 。其设定的立足点不可谓不高 , 影响面不可谓不广 。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也颇具匠心 , 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别开生面 。从全国范围内上千位报名者中挑选出106位“诗词达人”参加节目录制 , 场面十分震撼 , 体现了一定的“全民参与性” 。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是: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 , 期间如果出现失误 , 便停止答题 , 选手得分以“诗词达人”百人团中每一题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 。每场比赛 , 分为单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 , 106位挑战者全部参赛 。5位选手参加单人追逐 , 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 , 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 , 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主席位 。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 , 在飘荡着浓浓年味的空气里 , 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 。但是 , 看完节目 , 欣喜回味之余 , 却未免令人五味杂陈 。二、旧梦重温:我们一起背过的古代诗词本场“中国诗词大会” , 主持人的雍容大度 , 选手的从容镇定 , 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 , 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 ,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 , 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 , 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 , 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 , 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 。“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 , 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 。据笔者粗略核对 , 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 , 主要是五绝和七绝 , 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 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 。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未可厚非 , 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 , 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 , 未免过于谨慎 。尤其是擂主争霸赛的题目 , 对于击败另外4位选手的四川大学本科生彭超和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两位争夺擂主席位的选手来说 , 仍然过于简单 , 无以区分高下 , 以至于两人均可以轻易做到不假思索 , 提前确定答案 。其胜其负 , 完全取决于按抢答键的速度 。从陈更抢到了前六次答题机会来看 , 后来一次都没有抢到 , 可能是被授意或有意谦让 , 这也是不惬人意之处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 , “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 , 缺乏变化与美感 , 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 , 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 。本场单人追逐赛中 , 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 。填空题 , 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 , 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 , 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选择题 , 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 。本场擂主争霸赛中 , 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 , 前者看图说出诗句 , 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 , 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