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诗词的评价( 四 )


如何讲解苏轼诗词原诗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4、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 局部而已 ,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这两句奇思妙发 , 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 摆脱主观成见 。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 , 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 , 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对苏轼诗词的评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 , 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 自己又刻苦学习 , 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 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 , 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 , 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 , 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 请求外任 , 出为杭州通判 , 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 , 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 , 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 , 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五年后 , 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 , 他复为朝奉郎 , 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 充任侍读 , 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 , 请求外任 , 出知杭州、颍州、扬州 , 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 , 他以“讥刺先朝”罪名 , 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 , 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 , 复任朝奉郎 , 北归途中 , 卒于常州 , 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 , 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 , 初无定质 , 但常行于所当行 ,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 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 ,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 , 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 , 漫衍浩荡 , 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 , 其诗内容广阔 , 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 , 笔力纵横 , 穷极变幻 ,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 , 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 , 天地万物 , 嬉笑怒骂 , 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 , 自昌黎始 , 至东坡益大放厥词 , 别开生面 , 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 , 天生健笔一枝 , 爽如哀梨 , 快为并剪 , 有必达之隐 , 无难显之情 ,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 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 , 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 扩大到词的领域 ,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 , 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 扩大了词的题材 , 丰富了词的意境 ,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 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 倾荡磊落 , 如诗 , 如文 , 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 , 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 , 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 , 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 , 金代的元好问 , 明代的袁宏道 , 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 , 《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 , 《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 , 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 , 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 , 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 何其爱民之深 , 忧民之切 , 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 , 从而赏之 , 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 , 所以乐其始 , 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所以弃其旧 , 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 , 欢忻惨戚 ,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 , 穆王立 , 而周道始衰 , 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 , 威而不怒 , 兹爱而能断 , 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 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 , 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 , 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 , 皋陶为士 。将杀人 , 皋陶曰:“杀之” , 三 。尧曰:“宥之” , 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 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