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愁思的诗句( 二 )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
补充:
愁思相关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巴山夜雨涨秋池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 。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描写蒲苇的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虞美人》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思念故国和宫廷生活却又不能实现的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君”的形象.“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等,无一不是旧时宫廷生活的投影,而在“何时了”“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中,则将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盘托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愁”活化为有形的“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表达了诗人愁思无限的意思.这首词给我们写作上的启发就是:诗词一定要抒发真情实感,又要把真情实感隐藏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之中.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具有含蓄的美.
描写悲秋的诗句《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 徐志摩
joofoo.net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http://www.joofoo.net/joofoo/7393.html
悲秋
作者: 李叔同
西风乍起黄叶飘,
日夕疏林杪 。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
零落凭谁吊 。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