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诗的诗意。( 二 )
苏轼
苏轼(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汉族 , 四川人 , 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 , 学识渊博 , 天资极高 ,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 明白畅达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 能自创新意 , 用笔丰腴跌宕 , 有天真烂漫之趣 ,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 , 论画主张神似 , 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宋朝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是什么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 又是一首哲理诗 , 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 ,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 , 奇峰突起 , 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 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 会有不同的印象 , 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 , 只有远离庐山 , 跳出庐山的遮蔽 ,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借助庐山的形象 ,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 故而亲切自然 , 耐人寻味 。
版本一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版本二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看山总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 ,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 并借景说理 ,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 如果主观片面 ,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 局部而已 ,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 , 整个意境浑然托出 ,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 摆脱主观成见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 字子瞻 , 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自号道人 , 世称苏仙[13]。汉族 ,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 , 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 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 啼笑人情●面子问题
- 动漫歌曲|十大最燃日本动漫歌曲 热血日漫主题曲排行
- 汽车|汽车减震器怎么判断有问题了
- 买猫|买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不被坑
- 征信|征信问题导致房贷批不下来算违约吗
- 问题|坑人的问题带答案,考别人智商的套路问题
- 家庭电影|世界十大家庭题材电影,全球家庭电影排名前十
- 友谊与团结
- 机器人电影|世界十大机器人电影排行榜,机器人题材电影排名前十
- 黑色电影|世界十大黑色电影排行榜,黑色题材电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