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文体( 四 )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 。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 。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 。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指话剧 。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分小令、套数二种 。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 。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 。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 。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 。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 。科迅是动作、表情 。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
八、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 。这四类缺一不可 。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 。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 。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 。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 。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 。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 。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 。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 。(《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78539.htm

我要写一个关于唐宋诗词风格的论文(2000字左右)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 。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 。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 。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 。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 。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 。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 。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 。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 。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 。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 。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 。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 。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 。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 。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 。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豁达与清旷 。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