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原文

归园田居一共五首: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归园田居五首全部翻译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歌译文】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陶渊明像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几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诗歌注释】(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7)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15)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诗歌主旨】首尾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歌注释】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曲:隐僻之地 。墟曲:犹乡野 。披:拨开 。【诗歌品评】本篇是 《归园田居》 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先是从正面写“静” 。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 。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话桑麻,也不是 “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注解】1.南山:指庐山 。2.兴:起床 。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4.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5.狭:狭窄 。6.草木长:草木丛生 。7. 沾:沾湿 。8足:值得 。9.但:只.10.愿: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11.违:违背 。【诗歌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疏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的意愿就行了 。【诗歌中心思想】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