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

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
农村俗语通常是用生动的现象说明深刻的道理,如果仅仅是望文生义,或者断章取义,往往会在理解上南辕北辙 。
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



一、为什么说“穷单身富寡妇”?俗语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徣助修辞格来体现的,使得道理生动形象,语言简洁凝练,表达新颖别致 。比如老百姓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样生动的形象来说明比较难懂的遗传道理 。
“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也是类似的修辞手法,用形象来说道理 。
穷单身和富寡妇两个形象并列,看起来毫不相干,实际上他们是同一类人,穷单身是找不到老婆的人,富寡妇是死了老公的人,都是没有生活伴侣的人 。
为什么单身汉会穷?一是原生百思特网家庭穷,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讨不起老婆,只能单身 。二是原生家庭并不穷,因为单身汉能力低下,懒惰成性,没有挣钱本事,没有持家意识,只顾眼前不顾明天,一人吃饱全家饱,导致一步步跌入贫穷 。
大伯家的小儿子全福,由于智力低下,虽然全家想尽办法托人说媒,结果还是成了光棍,大伯夫妇去世后,他的生活没人照料,往往是饥一顿饱一餐,脏衣服破裤子,头发乱蓬蓬,一副流浪汉的模样,不久就穷困潦倒了 。
相对来说寡妇一般比较富裕,一是结婚时娘家出嫁妆,婆家给房产田地,聚两家之力组成的家庭,老公去世后,全留给了未亡人,家底就比较厚实 。二是寡妇通常会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不仅会想办法经营田产增加收入,还会缝缝补补养猪养鸡补贴家用,所以日子过得就比较富裕 。
联系下一句“寡妇有田无人耕”,上下两句都有“寡妇”两字,说明“寡妇”是语中重点,穷单身是修饰富寡妇的 。正确理解应该是富寡妇就像穷单身一样,是没有男人要的女人,至于为什么富寡妇没人要,下文再作分析 。
“寡妇有田无人耕”这句话,并不是指寡妇一定有田地,(因为寡妇也有可能没有田地)而是没有男人要的女人,在农村人眼里就是没人种的田,农村人把女人比作地,男人比作牛,寡妇就是没有牛耕种的地 。

【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

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



二、为什么说“寡妇有田无人耕”?穷单身娶不上老婆容易理解,婚姻市场的一般规律是姑娘向上嫁,小伙子向下娶 。最差的姑娘还可以嫁较差的小伙子,但最差的小伙子却娶不到较差的姑娘,所以剩下的男人普遍是较差或最差的男人,穷是他们身上的最大的特征 。
富寡妇像穷单身一样,没有男人要百思特网?似乎很难理解,这要从我国封建礼教和农村的文化习俗说起 。
宋元以后,封建礼教越来越严厉,寡妇不失身,不改嫁成了基本道德规范 。《明会典》载百思特网,洪武元年,明政府下诏:
“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
虽然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但是对于农村贫困寡妇来说,生存还是第一位的,改嫁还是比较普遍 。鲁迅的小说《祥林嫂》就是婆婆受生活所迫,把寡妇祥林嫂强行改嫁了 。
对于富裕的寡妇就不同了,受种种因素的束缚,她会守节到底 。一是为了婆家的声望,富裕人家规矩多,要有名声,要有社会地位,所以不允许寡妇改嫁 。二是没人敢保媒,富人家特别迷信,认为人死灵魂在,死去的老公灵魂始终在寡妇周围,谁去说媒谁会倒霉 。
最主要的是,寡妇自身没有改嫁的勇气 。贞节观在女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假如曾经和亡夫情深意重,现在膝下还有儿女承欢,就更不可能改嫁 。还有一个原因,男人不愿意娶富寡妇,男人条件比富寡妇好,可以娶黄花闺女,何必娶寡妇?条件比富寡妇差,怕人说吃软饭,不必娶寡妇 。
古人结婚比较早,很多年纪轻轻的少女因为丈夫意外死亡而成为寡妇,因为封建伦理的限制,独守空房,长夜青灯了此一生,对她们的身理和心理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
“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是过去农村重男轻女的体现,也是封建男权社会女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写照 。如果在夫家有子女,守寡的女人还有一点寄托;如果没有子女,她们就像一根草一样失去了尊严,任人践踏,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权利 。
寡妇有田|穷单身富寡妇,寡妇有田无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