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草字头的汉字( 二 )


写花和草的诗词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
关于物候的诗句
诗人与物候 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
如《豳风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 。
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 。
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
"诗人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
南宋大诗人陆游很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察物倏变化的诗句 。
他在《初冬》诗说: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
《枕上作》: 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
《夜归》: 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
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论是在新春或初冬,还是三更风雨都夙兴夜寐,无时不刻不在观察物候的情景 。
他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 。
陆游在《鸟啼》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
陆游在《禽声》又云: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
那清脆的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免误农时 。
杜甫晚年进入四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诗中说: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青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
《尚书盘庚上》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
《周易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诗经大雅召旻》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
《诗经邶风北风》 风马牛不相及 。
《左传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
战国楚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

【带草字头的汉字】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
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
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
唐韦应物《咏玉》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 。
宋晏几道《南乡子》 彩云易散,皓月难圆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