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本质的诗句( 二 )


朱熹的《观书有感》原诗四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
...
只有多视角的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特征 诗句
诗言志抑或诗缘情,自古以来因得儒道文化不同的影响,诗歌就有着不同的走向 。
诗歌应该仰望星空,表达梦想,还是脚踏实地,描绘审视现实?有时候两者并行不悖,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狂风卷茅屋生出慷慨梦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之情恰恰出自屡遭羁绊的现实 。
观点一 现实不是诗的本质,现实是分层的诗歌远离社会和现实,无法读懂,是一些读者对当下诗歌的质疑 。
然而,殊不知,现实本身是危险和值得警惕的 。
……观点二 直面生活,当代诗歌更具人间烟火气翻看《诗刊》中国诗歌节特刊,路也写抱着一棵大白菜,在暮色中往家赶;刘年写想去乡下教书,带着口琴;王彦山从一杯茶中喝出澡雪精神,喝出魏晋风度 。
诗人们悟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过于贴近政治的“大词”书写和疏离人类的“圣词”书写对日常生活是于事无补的,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指出,新世纪诗歌的突出特征是“及物”,向日常、世俗化世界敞开,诗中常常充满了浓郁的人间烟火之气 。
倘若诗不和芸芸众生对话,其命运前途就无从谈起 。
诗人书写身边已经或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一切 。
……观点三人生需要天空,更离不开大地……在商品经济大潮和大众文化滚滚而来的时候,有陷落红尘的人,就有仰望星空的人 。
诗人毫无疑问应当是一个民族中关注星空的人 。
“仰望星空是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强调内心的无限自由对外在的有限自由的超越”,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基于天地境界的,成为了千古绝唱 。
……总之,“娱乐化时代,诗歌何为?我们需要在碎片化面前整合时代精神,在全民娱乐时代有所担当 。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
...
有关诗词创作的几个新理论
有关诗词创作的几个新理论(一)场域论数年前蔡世平等人提出要强化当代诗词的文学性,曾少立等人则进一步提出,要树立当代诗词的文学本位,这一观点在2016年进一步演变为场域论 。
曾少立认为,任何一种文学,都必须对各生活场域具备全覆盖至少是主覆盖的写作能力,否则其文学地位便不成立 。
古代诗词对田园、山林、市井、宫廷、官衙、边塞、行役等所有场域是全覆盖的,都有大量的作品 。
现代出现了许多新场域,最主要的如城市(与古代市井有质的区别)、工矿、校园、职事等 。
而当代诗词的题材目前却固步自封,极少进入这些新场域 。
诗词界许多人认为这些场域是白话文学的擅场,应该由白话文学去写作,诗词没有必要进入 。
这种回避行为,实质上等于在内心承认诗词只是一种古典艺术,而非当代文学 。
因此曾少立认为,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诗词的文学本位,当代诗词是当代文学之一种,而不是什么古典艺术 。
在题材上“百无禁忌”,进入所有的场域,正是当代诗词的文学属性的体现,也是诗词这一文体力保自己文学地位的一场抗争 。
(二)精英写作与平民写作传统派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精英写作 。
刘梦芙在“丙申冬日瘦西湖消寒诗会”上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提到“诗词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文化、小众文化”,同行的另一位诗人钟锦则表示“我同意梦芙先生的精英论调” 。
徐晋如也在多次讲座和访谈中表达过基本相同的观点 。
在2016年广州“‘雅韵山河’诗词研讨会”上,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学者周于飞的论文《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初探》中也提到:“‘守正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精英写作的态度,是对中国主流诗词创作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