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有关欣赏古诗的作文( 四 )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
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
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
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 。
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秋古诗赏析作文600字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赏析作文如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 。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 。
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

【帮忙写一篇有关欣赏古诗的作文】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 。
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 。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
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