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的诗意( 二 )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
《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赏析: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 。
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
逢入京使的诗
小题1:赴安西途中,托付他捎口信向家人报平安小题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诗歌的标题《逢入京使》以及“凭君传语报平安”,分析出诗人是在赴安西途中,托付他捎口信向家人报平安 。
小题2: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
点评:诗歌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 。
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㈠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㈡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 。
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
㈢看意象,领悟意境 。
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
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 。
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 。
㈣看诗眼,把握情感 。
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 。
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如《望江南》中“肠断白苹洲”一句就把青年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惆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逢入京使的大意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
逢入京使唐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诗词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
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给出范式..一份标准卷..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