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有几个版本?( 四 )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
要不要在小学课本中删除古诗词,写篇议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夜宿山寺》等8篇古诗,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将拿到一个瘦身后的新版课本 。
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都认为,此次被删除的8篇古文诵读并不难,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不会占用太多课时,“我们或许会把一些简单优美的古文作为拓展阅读 。
”一位语文老师表示 。
但凡事涉孩子学习方面的变动,不管是英语是否参考还是这次的删去古诗,都会引起广泛讨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古诗句句经典,耳熟能详,闻听这些孩子将在一年级课本上无缘相见,大人们难免为之叹惜 。
不过,有一种担忧却因此举而起,古诗的退场是否意味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漠视,如此将如何传承下去?不少网友认为,中华古诗词是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让孩子将好的诗词背诵下来,今后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
为学生“减负”,不应只是减课本厚度 。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
假如再过若干年,学校的学子们都对唐诗宋词一脸茫然,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很悲哀?但是,像古诗词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让初入小学的孩子背上几首,真的会有很大的功效吗?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至少我们在一件事上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古诗词中的佳作对孩子的文学熏陶作用不容忽视 。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想法,大人们若想实现这些想法,首先要让孩子们对古诗词有兴趣,而不能仅仅指望课堂上的讲授 。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精美,对这些流传千年的作品产生兴趣,即使将古诗词放置于课本中,也只会沦为填鸭式教学 。
反之,正如媒体报道中那位老师所言,通过将这些古诗词作为拓展阅读等其他方式,未尝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从课本上删去的不只是古诗词 。
据媒体报道,还删去了原先最后一章节的5篇篇幅长、内容深的课文,整本教材中的识字量从350个左右降低至296个,写字量也减少到118个,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也从词语表上被删去 。
这些无非都是“减负”之举,其实很难去衡量古诗词、识字、写字等孰轻孰重 。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偏偏去纠结于8篇古文的去留,反倒是要担心学校一边为学生“减负”,而家长一边在课后为学生压担子 。
其实,多学或少学几首古诗词,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减负”效果 。
当探讨千年古诗词传承或减负这类百谈不厌的话题时,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反复争论却没有结果的境地,这只是因为争论的各方并没有将探讨置于同一个前提之下 。
假设大家在对待孩子们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少一些功利色彩,同时教学模式能更早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删除8首古诗词恐怕很难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