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 四 )


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 。
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
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 。
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
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 。
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 。
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 。
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 。
”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
”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 。
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
《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
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 。
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 。
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 。
(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3分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 。
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
C.“黄沙直上”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 。
D.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 。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 。
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
C.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讨诗作时,过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之嫌 。
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 。
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 。
B.王之涣...
关于 沈祖棻 《浣溪沙》 急急急急急急 早回答可以追加.
李清照诗词鉴赏词是精金美玉,既讲究铺叙情致,又执著于典重故实 。
中国词学史,尽管词人繁星纷呈,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李清照风致洒落,才思高秀,以花中第一流身份,可拔女词人头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