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丁文两个字的古诗( 二 )


下两句写纤夫拖船的劳苦 。
《世说新语》记载:“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
”李白借用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拖船一何苦”,一个“苦”字贯穿全篇,成为诗眼 。
诗人的叹息沉痛而深长 。
后两句写生活条件的艰苦 。
天热水浅,拖船艰难,汗流如雨,唇焦口干,纤夫的苦痛,不言而喻;可一滴清水也没有:“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
”诗人抓住这一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可谓含蓄精妙:连水都没有!生活条件的恶劣,不言自明 。
以下两句刻画纤夫心理的悲苦 。
因为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纤夫们被迫挣扎在生死边缘 。
这不约而同唱起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
接下两句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 。
石大而多,耗尽“万人”之力也断难到达江边,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怎样的悲哀啊!统治者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多么深重啊!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
这广大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 。
“掩泪悲千古”,确实,直到今天,我们吟诵这首《丁都护歌》,也仍然会禁不住洒下同情的泪水 。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 。
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
2. 越女词五首 作者 李白 其一 长干吴儿女 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 不著鸦头袜 其二 吴儿多白皙 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 折花调行客 其三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其四 东阳素足女 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 白地断肝肠 其五 镜湖水如月 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 光景两奇绝 3. 你说的月夜是不是指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 。
春 江 花 月 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 。
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 卷 。
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 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 。
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 。
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 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 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 。
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 。
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
找尾音ang的词语诗句
金陵酒肆留别 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