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二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 。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
“雁序”:飞雁的序列 。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 。”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 。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 。”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 。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 。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 。”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 。”(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