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 三 )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 , 情之真 , 意之切 , 纯情流露 。全词句句有情 , 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 , 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 , 使词充满各种感情 。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 , 或议论 , 或抒情 , 或写景 , 或叙事 , 相互交杂 , 而却皆有归所 , 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
2. 辛弃疾《摸鱼儿》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 , 自湖北漕移湖南 ,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 为赋 。
更能消、几番风雨 , 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 , 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 , 见说到 , 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 , 画檐蛛网 , 尽日惹风絮 。
长门事 ,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 ,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
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 , 烟柳断肠处 。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 , 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 。爱惜春天 , 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 , 那么 , 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 , 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 , 会遮住你的归路 , 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 , 竟自默默地归去了 。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 , 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 , 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 , 别居长门宫 , 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 , 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 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 , 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 , 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 , 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 , 长夜即将来临 , 望之使人断肠 。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 , 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 。春已逝 , 美人迟暮 , 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 , 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 , 虽是缠绵婉约曲 , 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
“词意殊怨 , 然姿态飞动 , 极沉郁顿挫之致 。”(《白雨斋词诗》)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词里面的玉环、飞燕 , 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 。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 , 转徙频繁 , 均未能久于其任 。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 , 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 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 。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 , 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 , 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 , 还是管钱粮 , 当然更是失望 。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 。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 , 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 。《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 。斜阳烟柳之句 , 其与'未须愁日暮 , 天际乍轻阴'者异矣 。便在汉唐时 , 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 。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 。"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 , 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 , 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 , 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 , 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 , "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 , 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 , 宋室南渡以后 , 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 , 但是 , 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 , 投降派的猖狂破坏 , 使抗战派失意受压 , 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 , 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 , 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 , 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 , 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 , 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而 , 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 , 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落红" , 就是落花 , 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 , 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 , 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 , 事业无成的感叹 。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 , 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相反 , 出于爱国的义愤 , 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 , 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 , 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 , 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 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 , 但却强行挽留 。词里 , 表面上写的是"惜春" , 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 , 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 , 但"春" , 却不予回答 。春色难留 , 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 , 却出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 , 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 , 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 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 , 层层有起伏 , 层层有波澜 , 层层有顿挫 , 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