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二 )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古诗的表达方法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