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已解决”“处理中”“待处理”怎么表达?( 三 )


怎样答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
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 。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断”“开”,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声势浩大,而“碧水东流”和“两岸青山”中的“碧”“青”,则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江水碧绿的图景 。
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
在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 。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修辞)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如鉴赏王维的《鹿柴》,我们可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简洁地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分析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以声衬静,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再根据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大班诗歌,春天说了什么,教案 大班诗歌《春天说了什么》教案: 活动名称:欣赏诗歌《春天说了什么》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 。活动准备:课件、三本书、音乐带《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2、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提问:那么,在你的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绿色的、美丽的、温暖等) 。3、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4、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提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了什么? 5、第二遍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老师通过体态语言、语气的变化,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引起幼儿对书的兴趣 。通过看看、听听、讲讲相结合的方式分段欣赏,引导幼儿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 。重点讨论:(1)春天里哪些东西是彩色的?哪些是绿色的? (2)小池塘为什么笑了,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春天里谁在唱着歌?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鼓励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6、朗诵诗歌,让我们完整的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活动延伸: 1、在熟练掌握诗歌后,引导幼儿仿编诗歌,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2、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表达诗歌内容,并相互欣赏 。扩展资料 教案书写规则: 1、学生是主体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理解,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就不能用“培养”“发现”学生,或者是“让”学生怎么样,这都是老师为主体的表现,正确的应该是学生“理解”“掌握”“了解”等形式的 。2、要用行为条件 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能无限制的利用时间,而且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咱们的时间也是被定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 。3、要有结果 当你让学生对一个项目进行操作时,你得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规范和要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注意要有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