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句与读书有关的古诗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篇读古诗的读后感李白《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
写两句与读书有关的古诗词

唐朝古诗读后感300字左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 。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 。”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 。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 。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