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牡丹的古诗句( 八 )


白牡丹是什么人物? 仙之一吕洞宾乃酒色之徒, 佯称深惜人间疾苦, 救苦救难, 下凡游玩去. 得到凡间, 化作卖药青年, 摆卖于号称天下之药无所不备的万全堂药店前. 洞宾有意戏弄店主, 索求妙药数种, 令店主哑口无言. 店主人白翁女儿白牡丹出与交涉, 二人一见钟情, 却又互相戏弄. 牡丹拜百草山黄龙真人为师, 却不知黄龙实属妖道, 专欺骗无知妇女以偿其欲. 吕洞宾暗图救牡丹, 但她生性刁蛮, 不懂洞宾惜玉怜香之心. 洞宾故意戏弄使其屈服, 再施法术变出园林仙境, 二人花前月下, 酒酣舞热, 最后缔结鸳鸯. 吕洞宾自知久恋红尘, 恐仙界不满, 故暂与牡丹分离, 相约十日后相会. 蓝采和知吕洞宾之事, 尽告众仙, 铁拐李与何仙姑遂化成乞丐寻至白家, 见牡丹果有仙缘, 赐下隐身草以防不测. 其时白翁促女拜见黄龙, 黄龙果施暴行, 幸而牡丹利用隐身草逃脱. 黄龙率领一众恶徒追至白家, 与吕洞宾相斗之下, 黄龙应雷倒地, 露出巨蛇原形. 众仙驾云抵至, 将黄龙押回天庭问罪. 吕洞宾亦于此际返回仙洞, 牡丹父女见状, 始明白一切, 并向天拜谢.
四大名花的牡丹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白雨金、洛阳花、富贵花等 。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以洛阳、菏泽所产最富盛名 。生长环境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恶热 。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 。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长,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 。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 。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 。历史上有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 。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又宋周敦颐“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中国人民把牡丹看作是人类和平、幸福、繁华与富足的象征 。李时珍指出: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入药,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 。牡丹花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 。常饮可使气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 。主要产地我国牡丹资源特别丰富,因牡丹原产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史,南北朝时代(420年~589年),南朝诗人谢康乐就有“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之说 。根据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专组人员调查,我国滇、黔、川、藏、新、青、甘、宁、陕、桂、湘、粤、晋、豫、鲁、闽、皖、赣、苏、浙、沪、冀、内蒙古、京、津、黑、辽、吉、海、南、港、台等地均有牡丹种植,大体分野生种、半野生种及园艺栽培种几种类型 。如今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天彭、铜陵等 。通过最内几年中原花农冬季赴广东、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等地进行牡丹催花,促使了牡丹在以上几个地区安家落户,使牡丹的栽植遍布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河南洛阳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有“牡丹之都”、“中国之都”之美誉; 山东菏泽素有“牡丹之乡”之美称; 甘肃紫斑牡丹; 安徽铜陵; 河北柏乡有株千年牡丹; 陕西汉中有、牡园; 安徽巢湖银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四川彭州市丹景山为中国天彭牡丹的发源地 。药用价值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 。其性微寒,味辛,无毒,入心、肝、肾三经,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寿 。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气血活肺,容颜红润,改善月经失调,痛经,止虚汗,盗汗 。花语喜欢牡丹的人以宽大的心胸和献身的爱情与人交往 。牡丹:圆满、浓情、富贵、美丽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 品质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历史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