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词的韵律

【什么是诗词的韵律】

释义:平仄和押韵规范 。详细解释:1.声韵和节律 。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
诗词的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
押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
毛泽东诗词中的“极目楚天舒”是什么意思?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 。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宠图 。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
什么是诗词的韵律

毛主席写过的诗词有哪一篇是最短的 《十六字令三首》现代: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释义: 山,高耸入云端 。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 。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 。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 。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扩展资料: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 。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 。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 。《十六字令》中所写的山,不只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爱恋,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川,而是经过作者的艺术想象而升华出的山的原型 。《十六字令》之所作非一时一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色才定稿的,故词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创作实际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艰苦卓绝的长征也为毛泽东诗词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加丰富的素材,是毛泽东诗词创作一个高峰 。作为长征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以深远睿智的目光、开阔宏大的胸怀,用如椽大笔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今天,让我们重读这些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重温70年前那段激动人心的光辉岁月 。表现了毛泽东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整首诗从行军到战斗,浑然一体,表现了红军在过山时那种不怕困难,毫不退缩,勇敢的精神,表达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革命志向和宏大的情怀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的对象也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怀;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六字令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