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的一句诗句!( 四 )


陶渊明,字元亮,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奠基人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躬耕南野,亲事稼穑,从而把平凡的田园劳动生活引入诗歌的艺术苗圃,独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形式,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渊明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在文学史上并称“陶谢” 。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直接开启了唐代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即山水田园诗派 。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陶渊明用淳朴、明畅的语言,讴歌了幽美淳朴的田园风光,赞美了平凡得劳动生活 。朱光潜在《诗论》是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歌的“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 。”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以山水田园诗最负盛名 。他在学习“陶谢”的基础上又不断地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王维的诗歌风靡当代,留泽后世,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蔡绎在《西清诗话》中是这样评价王维的“王摩诘诗,浑厚娴雅,覆盖古今 。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2]杜甫也曾在《解闷十二首》之八中这样评价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宁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3]可见王维在盛唐诗坛的地位 。
王维、陶渊明都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下文就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何异同:
一、 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对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存在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就是这点最好的证明 。
陶渊明出身在一个士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官至大司马 。其祖父、父亲都曾作太守,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他的《自祭文》中就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浠绤冬陈 。”贫穷是陶渊明的童年经验,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
《红楼梦》中史湘云写的诗词有哪些?便加以分析 。湘云(枕霞旧友)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 。用的是“十二侵”韵 。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 。“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 。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 。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 。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 。”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
湘云(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
【诗词鉴赏】
供菊,是把菊花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 。这一首被评为第六 。用的是“十一尤”韵 。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度 。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 。‘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的情景 。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
挑选了菊花诗其中两首
http://jiangzhuhun.blog.163.com/blog/static/1019734822009229102843459/
这里有红楼梦全部诗词及鉴赏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最佳答案检举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王维是继承了陶谢这两种诗歌传统,再加以发展,才创造出足以代表盛唐山水诗的作儡 。广而言之,整个盛唐诗歌也是吸取了这两种传统的精华,才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转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就拿“山水”来说,《诗经》三百零五篇没有一篇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这种情况在《楚辞》里也没有多大变化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观沧海》,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此后,诗中的山水描写虽然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 。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语)“如风吹水,自成文理 。”(黄彻引东坡语)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 。陶集中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只有一首《游斜川》 。乔亿说:“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 。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③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他根本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 。这种情况到谢灵运遂发生了变化 。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 。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 。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 。他不满足于陶诗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他要分解,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显示给读者 。且看下列诗句,是何等费力地在摹写物象: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 时雨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绿筱媚清涟”的“媚”字,“远峰隐半规”的“隐”字,“林壑敛暝色”的“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决非脱口而出 。以“洲萦”对“岩峭”,以“夕曛”对“晓霜”,以“空水”对“云日”,以“云霞”对“林壑”,也处处显示了谢灵运的匠心 。《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受这段话的影响,后人常以“自然”二字评论谢诗,细细想来是不够恰切的 。所谓“自然”,只是相对于颜延之而言,决不能概括谢诗的风格 。真正当得起“自然”二字的是陶渊明,而不是谢灵运 。方东树说:“陶公不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也 。”④是很有见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