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卧病的诗词

《代悲白头翁》
年代: 唐 作者: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 ,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 坐见落花长叹息 。
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 更闻桑田变成海 。
古人无复洛城东 , 今人还对落花风 。
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寄言全盛红颜子 , 应怜半死白头翁 。
此翁白头真可怜 , 伊昔红颜美少年 。
公子王孙芳树下 , 清歌妙舞落花前 。
光禄池台文锦绣 , 将军楼阁画神仙 。
一朝卧病无相识 ,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
但看古来歌舞地 , 唯有黄昏鸟雀悲 。
《赠郭给事》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 , 桃李阴阴柳絮飞 。
禁里疏钟官舍晚 , 省中啼鸟吏人稀 。
晨摇玉佩趋金殿 , 夕奉天书拜琐闱 。
强欲从君无那老 , 将因卧病解朝衣 。
秋晚》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篱菊花稀砌桐落 , 树阴离离日色薄 。
单幕疏帘贫寂寞 , 凉风冷露秋萧索 。
光阴流转忽已晚 , 颜色凋残不如昨 。
莱妻卧病月明时 , 不捣寒衣空捣药 。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神器难窃弄 , 天狼窥紫宸 。六龙迁白日 , 四海暗胡尘 。
昊穹降元宰 , 君子方经纶 。澹然养浩气 , 欻起持大钧 。
秀骨象山岳 , 英谋合鬼神 。佐汉解鸿门 , 生唐为后身 。
拥旄秉金钺 , 伐鼓乘朱轮 。虎将如雷霆 , 总戎向东巡 。
诸侯拜马首 , 猛士骑鲸鳞 。泽被鱼鸟悦 , 令行草木春 。
圣智不失时 , 建功及良辰 。丑虏安足纪 , 可贻帼与巾 。
倒泻溟海珠 , 尽为入幕珍 。冯异献赤伏 , 邓生倏来臻 。
庶同昆阳举 , 再睹汉仪新 。昔为管将鲍 , 中奔吴隔秦 。
一生欲报主 , 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 , 哀哉难重陈 。
卧病宿松山 , 苍茫空四邻 。风云激壮志 , 枯槁惊常伦 。
闻君自天来 , 目张气益振 。亚夫得剧孟 , 敌国空无人 。
扪虱对桓公 , 愿得论悲辛 。大块方噫气 , 何辞鼓青苹 。
斯言倘不合 , 归老汉江滨 。
《暮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 , 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 , 
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 , 城边野池莲欲红 。
暮春鸳鹭立洲渚 , 挟子翻飞还一丛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 , 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 , 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 , 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 , 摧残海棠 , 催送春天归去 , 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 , 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 , 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 , 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昨夜的饮酒入睡 , 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 , 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伤彼蕙兰花 , 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 , 将随秋草萎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 , 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 , 嫁一位好丈夫 。所以 , 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 , 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 , 李清照也不例外 。日后 , 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 , 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 ,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 , 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 , 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 , 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 , 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 , 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醒来后 , 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 , 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 , 对落花的关心 , 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 , 语意缓缓 , 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 , 渐见深情的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 , 《懒起》说:“昨夜三更雨 , 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 , 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 , 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 , 葬楚宫倾国 。”吐辞典雅的词人 , 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 , 语意又婉转一层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 , 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 , 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绿肥红瘦”的比拟 , 令人耳目一新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 , 语意却深沉含蓄 , 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 ,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 , 颇多佳句 。小词云:(词略) , ‘绿肥红瘦’ , 此语甚新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 , 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 , 天下称之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 , 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 , 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 , 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这时 , 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 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 , 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 , 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 , 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 以致“不辨归路” , “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 , 没有迷途的惊慌 , 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 ,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 , 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否则 , 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 , 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 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 , 觅锦帕 , 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 , 两家俱在东京 , 明诚正为太学生 , 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 , 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 , 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 , 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 , 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 , 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 , 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 , 这首词应该作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