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三 )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 。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不然 。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 。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